人不如故

反正也没人看,堆一些想法。

“圈子”文化

前几天看见有人吐槽lo圈已经不是lo圈了,引用的是亚文化的消亡,让我想起时尚史,老师说审美的标准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振荡,其实说白了就是人本身的矛盾,一方面觉得别人很好的想要模仿,一方面是想要自己独一无二至少足够显眼
网络带来了什么呢?孤岛被连接起来了。换句话说物理距离决定的集群被“相同爱好”这一前提挑战了。我觉得这是连社会意识都要动摇的剧变。
当然个人是不太习惯的,潮流和从众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为了维持现实中团体的友好氛围和向心力而必要的本能,换句话说就是排外性的产物,大家爱好都不一样了对于一个没有倾向性但是希望尽量和别人打好关系的的人来说就是考试复习资料一下子翻了好多倍的那种难受。
PS关于排外性,我觉得是必要的,放小就是我这次优先了你所以下次也给我方便这样有意无意的礼尚往来,放大了就是国家这样的庞然大物,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而在世界水平上争取更好的成果。只要有着“拿到更大块的蛋糕”的需求就一定会存在。我从来都没觉得主动平分蛋糕有可行性,有违生物的本性甚至本源。

即使有着“圈子”或者tag这样的界限,但是参与者的基数增加了,而且一个人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唔虽然自己遇到过好几个,不过冷圈先不计入讨论。这样带来的就是,想要引人注目变得更难了,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起在一个地方的孩子中间成为孩子王或者“别人家的孩子”,或者简单的拥有超出其他人的一技之长,想要在那么多和自己拥有相仿技能乃至年龄家庭加成的人中间脱颖而出成为“太太”“大触”,确实难多了,而且在基数这么大的群体当中,人的期望值也会提高,觉得数十上百的赞誉也不够也不奇怪。所以偶尔也会对那些做法夸张的跳梁小丑抱有同情,在对这个世界水土不服这一点上我们算是同病相怜,但是症状不同就是了。

关于圈子的消亡
无论是简单的吸引感兴趣的人,还是其中的人出于精神和金钱的需要刻意的“安利”,圈子的扩大是必然的,但是维持需要纯粹性和排外性,(能够靠“这个圈子太乱了”成功劝退我觉得属于正常人的舍友们的饭圈也是独一份了)就像泡泡的张力和斥力,越吹越大会破掉也不奇怪,但是不吹的话同样也会塌陷。更多应该是平稳的过渡,我比较熟悉范围内举个例子,盗墓笔记的粉丝,即使是非常死忠的粉丝现在也不会把这个挂在嘴边,倒是如果遇到黑绝交有可能,因为对方也看过的可能性很大,并不能作为判定“这个人和我喜好近似”的标准,和所有同好都交朋友更不可能。而排外性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都是狂热的表现。
唔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新的事物吸引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甚至由于上述圈子的“无边界化”,有产生新的圈子的需求。因为不存在“这个圈子需要我”的藩篱,我觉得最多可以指摘大大没填坑,但是爬墙是完全自由的。
并列于排外性的丧失,热度的流失是“圈子”消亡的另外一个原因,和官方的宣传(这一点在秋叶原特别明显)和新话题的出现有关系。觉得这个时代改易关注点的速度堪称疯狂的人应该很多,但是想想我们看到了多少没有网络看不到的东西就可以理解了。同一个事件的消息本来可能只能在城镇范围传播,说不定可以成为几年的谈资,和一下子在全国的传开然后持续了几天的热度,如果按人/次记说不准哪个能称得上受关注。换到圈子也是这样吧。(有粮吃就不错了,每个产粮的同好都是珍宝)所以把时机和特别鸡枞的太太的影响因素去掉,我觉得每个圈子得到的关注和它本身能够引起的共鸣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我觉得像我这样因为容易掉坑但是长情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甚至相反失去产粮动力(只是每次把可以画画的时间花在纠结画哪个了OTZ)的人和疯狂“维护”或者“参与”某个圈子,不知道是为了得到关注还是为了让网络能配合自己的小世界的人,都是时代变更却没有适应的产物,而群体的观念的转变本来也不需要什么有意识的引导,倒是艺术和哲学上的讨论老早就开始了。我觉得最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做出改变的是我们的那些红色的广告,期待用人方式的改革能够有效果了。
啊比较担心的是并没有分工啊甚至有意备全不同类型的成员啊这样的集体意识在,不过有需要自然而然会有人站出来吧。

评论